国产光刻胶明星企业IPO折戟小额股票线下质押融资,暴露行业集体困境。
2025年7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现场,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被按下“暂缓审议”键。这家自称“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在IPO临门一脚时遭遇监管的审慎审视。
恒坤新材曾被视为国产半导体材料替代的希望之星,计划募资10.07亿元投入扩产项目。然而在上市委的三大问询下,公司深层次问题暴露无遗:技术来源存疑、财务数据矛盾、客户高度集中。
上市委的暂缓审议决定,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质疑,更是对半导体材料行业“国产替代”热潮的冷思考——当资本热潮退去,真正考验企业的是穿越技术转化“死亡谷”的能力。
01 技术迷局:自主创新还是技术组装?
恒坤新材招股书描绘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完美技术路线。但上市委第一个问题直击要害: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产品的初始技术来源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细究其技术家底,情况令人担忧。公司核心光刻材料中占比30%-50%的树脂仍依赖日韩进口,自研树脂尚处于合作开发阶段。更令人疑虑的是,恒坤新材与供应商G联合开发8款光刻胶树脂的模式,引发对其技术独立性的质疑。
在专利布局上,公司36项发明专利中,超过一半是在2021年后突击申请的。这种“专利冲刺”现象,与公司宣称的持续研发投入形成微妙反差。
最直观的技术短板体现在产品表现上。公司自产前驱体材料(TEOS)连续三年毛利率为负,2022年甚至低至-329.59%,2024年仍为-1.56%,产能利用率仅46.47%。在产能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公司仍计划通过IPO募资4亿元用于前驱体二期项目。
02 财务谜题:收入确认的魔术与存贷双高的悖论
上市委第二个问题聚焦财务合规性:要求说明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的合理性,以及报告期前未采用此方法的原因。
这一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深远。恒坤新材的引进业务主要根据客户需求向境外采购成品,由境外供应商直接发货至客户。采用净额法后,公司营收结构发生巨变:自产产品收入占比从28.22%跃升至63.77%,成功营造出“技术主导”的表象。
但揭开这层财务面纱,真相令人震惊。2021-2024年,公司65%以上的盈利仍依赖引进业务,自产产品贡献的毛利占比仅从0.70%缓慢提升至34.14%。2025年上半年,随着与韩国SKMP合作终止,引进产品收入同比骤降57.40%,导致整体业绩承压。
更匪夷所思的是“存贷双高”现象。2024年公司银行存款余额超6亿元,银行借款却从1.01亿元飙升至6.33亿元。上市委尖锐指出: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矛盾如何解释?是否存在资金使用受限情况?
03 业务困局:客户依赖与产能闲置的双重危机
恒坤新材的客户结构如同一枚定时炸弹。2022-2024年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均超97%,其中第一大客户A的销售占比分别高达72.35%、66.47%和64.07%。这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做法,使公司命脉完全掌握在少数客户手中。
2025年起,恒坤新材不再向客户A销售引进光刻材料,这项曾贡献年毛利约1.4亿元的业务戛然而止。尽管公司宣称2025年上半年自产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2.53%,但扣非净利润依然下滑,经营可持续性存疑。
更令人费解的是产能规划。2024年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普遍低迷:BARC仅21.43%,KrF光刻胶仅17.55%。然而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使KrF光刻胶年产能增加7.4倍,TEOS产能增长85.71%。
在产能大量闲置的情况下,激进扩产计划引发上市委对资金使用合理性的质疑。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9.02%,营业成本却激增82.17%,单位固定资产收入产值从2022年的1.12降至2024年的0.71,资产效率持续恶化。
04 治理隐忧:股权代持迷局与问题股东
在暂缓审议的表象下,恒坤新材的公司治理存在更深层隐患。2016-2021年间,实控人易荣坤委托他人代持股份累计涉及561.8万股,另有21名股东通过代持方式持股。
更棘手的是第二大股东吕俊钦的问题。根据山东省淄博市法院判决,吕俊钦通过代持方式取得的恒坤新材股份,资金疑似来源于网络赌博犯罪所得。2020年7月,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公司治理的混乱还体现在高管信息披露矛盾上。监事会主席庄海华的学历、出生年份在招股书和公开转让说明书中存在显著差异,且其控股企业与恒坤新材业务重叠,涉嫌违反竞业禁止规定。
05 行业警示:国产替代的残酷真相
恒坤新材的IPO困境,折射出中国半导体材料企业面临的集体挑战。在SOC和BARC光刻材料销量位居国内首位的国产光环背后,是技术转化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足的残酷现实。
公司招股书坦承:“假设未进行其他方式融资,未来三年资金缺口将达16.28亿元”。即便此次IPO成功募资10亿元,仍存在6.28亿元缺口,持续经营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从募投计划中悄然消失,公司高端材料布局已现收缩迹象。在国产替代从“可替代”走向“必须替代”的关键节点,恒坤新材的IPO暂缓,为整个半导体材料行业敲响了警钟。
暂缓审议并不意味着终止上市。根据规定,恒坤新材需在三个月内对上市委提出的问题给出清晰、有力的答复。这家曾被视为“国产之光”的企业能否渡过危机,答案将在未来数月揭晓。
对于整个半导体材料行业而言,恒坤新材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国产化情怀难掩经营基本面缺陷。当资本热潮退去,只有那些真正穿越技术转化“死亡谷”的企业小额股票线下质押融资,才能成为中国芯的真正血液。
Powered by 联华证券配资_炒股怎么用杠杆_联华证券炒股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