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10倍杠杆配资
新质生产力范式根本不同于第一次至第五次生产力范式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经历了五次大的范式变革。每一次生产力范式变革都由科技革命驱动,大多历时半个世纪,经历“两期四段一转折点”,其中“两期”指新范式导入期和展开期,“四段”指导入期的爆发阶段、狂热阶段和展开期的协同阶段、成熟阶段,“一转折点”即从导入期到展开期的大转折点。第五次生产力范式变革即ICT生产力范式变革,始于1971年,到2021年已经50年。2020年代迎来第六次生产力范式——新质生产力范式——导入期的爆发阶段到狂热阶段转折点。
新质生产力范式既不是单纯的绿色生产力范式,也不是单纯的数智生产力范式或者单纯韧性生产力范式,而是绿色生产力范式、数智生产力范式、韧性生产力范式的综合,即绿智韧综合生产力范式。新质生产力就是绿智综合偏向的生产力。这既是数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数智既有发展路径是高耗能、高耗水、高碳足迹的,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数智技术可以降本增效、保证精准治理,可以克服主体之间、要素之间、过程之间、地域之间的距离和分割,实现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全地域智能感知、互联互通,有效支撑全面绿色转型,提升适应韧性,是全面有效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
展开剩余68%新质生产力范式根本不同于第一次至第五次生产力范式。后者都以化石能源技术,印刷、电和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传统能源驱动的交通技术动态结合为基础;以“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单向线性流动为物质代谢典型模式;以机器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工厂化、专业化、规模化、效率至上为法则;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可视为工业文明的不同生产力范式。与此根本不同,绿智韧综合生产力范式以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智能网络通信技术、新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资源——数据——为关键劳动对象,以人工智能为劳动工具,以“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流动为重要物质代谢模式;坚持适应韧性、协同创新、开放共享,强调不断增强生产力系统的动态适应、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能力。因此,绿智韧综合生产力范式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
第六次生产力范式的最佳生产力布局模式表现出四方面基本特征
最佳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范式的空间表现。与前五次生产力范式不同,第六次生产力范式以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以数据为关键劳动对象、以人工智能为劳动工具、以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特征,以适应韧性、协同创新、开放共享为法则,同时劳动者创新化和闲暇化。从笔者所倡导的新空间经济学来看,这必然使第六次生产力范式的最佳生产力布局模式表现出四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随着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变革从导入期到展开期的演进,物的智能化再生产与人的再生产空间共聚程度经历先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后转而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即物的智能再生产在导入期相对向人口密集区域集聚,在展开期则背离人口密集区域而指向拥挤成本最小的生态韧性区位。
二是高品质地方成为创新—生活一体化的新质创新综合体。事实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绿智技术—经济孕育和竞争中,以绿色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创新—生活一体化的新质创新综合体已在一定层次上见端倪。
三是韧性网状网络模式。一方面,这是新范式以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在空间上的必然表现;另一方面,适应韧性法则要求把适应韧性作为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和维度,动态再平衡在地化、在岸化、近岸化、全球化的供应链策略。因而,网状城市群、网状全国城市网络、网状全球城市网络分布式化特征将更加突出,演化为韧性网状网络模式。
四是物质代谢区位指向变化。可再生新能源既具遍在性又具地方性,是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能源。再者,经济社会活动密集区域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丰裕,基于再生资源利用的新质生产力区位选择指向经济活动密集地区。这种物质代谢能源基石和资源基础的变化是我国生产力布局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把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放在促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位置,是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10倍杠杆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Powered by 联华证券配资_炒股怎么用杠杆_联华证券炒股 RSS地图 HTML地图